您好,欢迎来到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最新公告:

    学术研究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邮箱:
    xinxiangkaogu@qq.com
    地址:
    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健康路61号
    研究新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新论

    依运河而兴的新乡古城传统格局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25 人气:1349

    依运河而兴的新乡古城传统格局初步研究


    李慧萍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453000 )


       


    摘要:本文以新乡老城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古发掘、调查成果和文献记载,研究探索大运河新乡卫河滋养下的新乡老城之兴起、兴盛和传统布局规划。试图揭示新乡自建城以来城市发展历史脉络,提高新乡城市研究、国家大运河遗产保护意识。


    关键词:新乡古城;卫河;格局与发展;保护理念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文明的载体。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记录了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信息。人类文明起源、城市起源和发展是考古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研究城市为内容的城市考古,其每一个重要成果都会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新乡古城是新乡这座城市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通过对新乡古城的探索研究,试图揭示新乡乃至豫北地区古代城市格局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好的做好城市文物保护工作。


    新乡古城,又称老城,坐落于新乡卫水(隋唐永济渠)河畔以南的东西大街与劳动街十字交叉口周围,是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荣的古老城市。是中原地区一座文明城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据文献记载,十六国时期前秦大将苻坚攻伐前燕,前燕皇帝慕容暐之兄长乐安王慕容臧与之交战,慕容臧在新乡周边地区先胜后败,在荥阳一路败北,公元370年到达新乡居高点筑城屯兵屯粮,操练兵士,史书载:“臧遂筑新乐而还” [1],慕容臧草建城址而后北向回返邺城救主。这个新乐城即后来的新乡县城,就位于如今的新乡东西大街与劳动街交汇处,这是新乡建城的最早记载,距今已有1647年的建城历史。隋代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在新乡始置新乡县,县城建在前燕新乐城的基础上,治所设在古新乐城内西北隅(今西街路北,文庙周围),规模宏大。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筑土城墙。隋唐以降,新乡建制虽有变化,向周围稍有扩展,但基本格局未变,一直沿用至明清。1949年5月,新乡县城解放,正式成立新乡市,1949年8月~1952年10月,为平原省省会。


    一、老城的格局特色


    1、城址、城池


    城址建设者,首先就会考虑水源问题,新乡古城就选址在卫河南岸。卫河古称清水,隋唐时期为大运河永济渠,宋代时称御河,明代朱元璋时改称卫河,其源头是辉县市苏门山下的百泉,故有人称之为苏门水。新乡古城初建者慕容臧最初也是考虑到地势和水源问题而选址在卫河南岸,至隋唐以来,历任官员逐步建设规划古城并利用卫河之水沟通整个护城河水系。乾隆四十二年,知县薛祥捐修城外濠梁,增植堤柳[2]。当时护城河深三米、宽约10米。自唐宋以来,老城城址规模基本上未改变,老城“居卫水之阳,中高四下,耸一丈八尺,状如覆釜,阴阳家称为龟背城,为四门,东曰迎恩,西曰来宾,南曰朝阳,北曰拱辰。四周凡五里四百二十二步”[3]。即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长约1.5公里,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将土城改为砖城。康熙进士畅泰兆很欣赏新乡古城的环境,写诗赞道:“湛湛苏门水(卫河),城隅澴漩过。晴辉吐珠浪,斜照玉飞波。鼓棹澄光碎,连天素练多。川流长不息,隔浦听渔歌”。[4]。可以想象当时的老城之繁华卫河之秀美。


    2、城市格局


    新乡古城的城市中轴线的东西大街并未建在城市的最高点,而是在最高点北移了30余米。这应该与卫河在其北边更靠近更方便有关。自隋唐以来至解放前新乡的城里十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是现在我们说的最高位置这个城里十字,而是劳动街与东西大街交叉口那个城里十字。新乡老城历经时代演变和各代修筑,到明清时期,其城市的规划和建造,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城市格局和空间风貌,突出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传统的对称特点,其以东、西大街为轴线,按传统的概念,县衙、常平仓、文庙、关帝庙、魁楼分别建在东西大街的北面;南边则分布着城隍庙、华藏寺、汤王庙、鄘南书院等;其商业集中在北大街和城里十字。明清时期因卫河航运,使新乡古城商贸经济十分活跃和繁荣,随着时间的推移,至清代晚期,其商业活动的重心转移到东关和北关(按:主要是北关街)。明清时期新乡古城的大致范围是:从城里十字向北到卫河530米左右、向南到南城墙430米左右、向西到文庙西侧400米左右、向东到和平路以西900米左右。


    新乡古城的空间布局井然有序,临街的店铺及朴素的民居建筑群衬托出县衙、文庙、关帝庙、城隍庙等体量较大、色彩绚丽的宗教建筑群。街巷店铺多为两层硬山灰瓦建筑,规范、简洁而富有高低变化。

    04.png

                  (图一)


    3、民居建筑格局


    新乡老城民居建筑的布局多为四合院,严格按照传统的中轴对称建造,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民国时期的民居虽然在建筑形式和构建上引入了西方的元素,但仍然还是传统的四合院形式,如李家大院,其主楼采用西方的外走廊,门窗、柱子采用西方的浮雕装饰,但是屋顶和整体格局还是传统的四合院形式。街巷店铺也因经济条件和功能不同,建成前店后寝、前店后坊、一进或多进院的组合建筑群。


    二、城市格局演变


    新乡老城在历代不断增修和建造的基础上,在明清时期基本上形成了现有规模及格局形态,结合文献及考古资料,我们将新乡古城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址初建


    前燕大将慕容臧筑的新乐城,属屯兵性质的城邑,面积很小,主要建在古城的中心,城里十字的高地上。隋代设新乡县,移县城于此,但因随后的隋末战乱,除增加县署建筑外,还没有形成对称的建筑格局和规整的街巷道路。


    第二阶段:对称格局的形成及商贸经济的初步发展


    新乡老城在唐代武德元年始筑土城墙,奠定了此后新乡老城的规模。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唐宋时期新乡老城已初具对称格局,并依靠东西南北四条主街的十字轴线,形成了一定的功能分区。2005年,在市劳动街(明清时期的南北大街)挖沟铺设管道时,在位于明清十字街的西南角发现一处石刻窖藏,发现一批晚唐、宋时期的佛造像及经幢,此地应为宋代的一个寺院。在十字街口向西约100米,西大街路北,便是保存至今,建于北宋的文庙。在南大街近南门口西发现大量的宋金时期使用过的茶盏(多为鹤壁窑烧造的仿建窑的兔毫盏和铁锈斑撇口碗),应是一处宋金时期的茶肆酒楼。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城里十字莲花苑、六中、旧城改造等基建工地,还发现了大量的宋元时期釉上多色彩绘陶瓷,种类丰富。器形有盏托、盘、壶、荷花纹梨形瓶、粉盒、荷花鱼藻纹碗、玩偶等,玩偶类也是丰富多样,有童执傀儡偶、童子抱书偶、骑鼓执莲偶、执傩戏面具偶、襁褓偶等 ,釉彩工艺和绘画技法高超,看上去绚丽多彩,美不胜收,体现了当时釉上彩瓷高超的技艺水平。[5].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南大街路东近南门处的染织厂发现一处宋代骨器作坊,出土有骨器半成品和骨簪、骨盒、骨柄等成品骨器。2007年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沃尔玛工地(十字街东南角,骨器作坊的北边)发现一处疑是漂染绢布的作坊遗址。2010年,在关帝庙西(十字街口东北角)的隆基工地,发现了连片的宋代民居及大量的宋金瓷片,其中宋代当阳峪窑生产的白瓷儿童玩具、杏核哨、仿紫定盘、青釉碗、白釉刻花或印花碗;禹州生产的宋金钧瓷碗以及红绿彩瓷器等都很有特色。表明在宋金时期,新乡老城就已经形成了以城里十字为中心,以东西大街、南北大街为轴线的宗教、商业活动及功能格局分布。西大街分布着寺院、文庙及由此形成的集市和庙会活动,东大街、北大街为店铺经营,南大街为茶肆酒楼,城区的东南部则以作坊为主。


    第三阶段:发展繁荣


    明清时期,是新乡老城的发展繁荣期,重要的建筑皆建在东西大街的两边,如东西大街的北边有县治(民国初年迁至东大街路南),文庙、魁楼、马神庙、关帝庙、新建仓等,南边有太素观、城隆庙、华藏寺、汤王庙、鄘南书院。形成了东西大街商业街。 “东西二门客使络绎、楼橹庄严”[6]。此时,其商业活动已扩展到东关。


    明清时期,新乡老城城区内及卫河北岸,出现了好多达官贵富们营造的特色院落建筑。当时的建筑还有一个特点:引卫河水入园,建设亭台水榭、园林别墅。这在一定程度上受了百泉园林建筑布局的影响。城内外有名门望族建造的鹤园、东园、绿竹园、别圃、西园、坦园等园林别墅,明代中丞郭庭梧的曲水园建在卫河北岸,其设计“栋宇池榭,随意经营”,明代礼部尚书郭淐建在卫河北岸的绿竹园中有“松关、竹径、荷沼、菊田、焦林、百花 廊 、梅花坞、牡丹园、红药圃、紫香谷、芙蓉陂、春雨亭、林秀亭、绿雪斋、秋水居、有斐堂、瞻波楼、紫霞居、涵虚洞、云芙馆、来云轩、绿竹山房”[7],幽雅别致,享有美誉。当时的私家建筑内奇石古树、设计精巧,使园林艺术达到了一个鼎盛阶段。


    第四阶段:格局扩大、发展鼎盛


    由于卫河漕运繁忙,使新乡与北京天津的商贸交流日益频繁,新乡古城传统的商业格局已在卫河航运的穿梭中,发生了变化,到清末,原来位于繁荣的东西大街的商业街,已悄然移至北关街。清末道清铁路和京汉铁路的修建,给新乡这座古城带来了发展机遇,北关街向西至火车站,成为新乡最为繁荣的商业街,卫河航运和铁路的便利,使新乡成为中原地区最早发展现代工商业的城镇之一,成为豫北重镇。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新乡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新乡市城区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区面积已由3平方公里扩展到100平方公里,成为了中原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


    三、 老城遗址保护理念


    新乡地区城市考古具有明显的特性,古今城市重叠,文化地层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连续性强,区域性的文化特点可以在文化地层中找到她的影子,这里的考古学文化堆积就是这个城市的历史档案。新乡老城是这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的考古成果更易于发挥作用。但是老城的每一处遗存都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中,与城市基本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矛盾突出并难以处理,城市考古工作难度很大。现在的新乡老城,从考古发掘地层上看,新乡建城可以上推至南北朝时期,这与新乡县志所载基本相符,能否前溯至魏晋或汉代,有待于资料系统整理研究后才能得知。通过大量各个时期的陶瓷器出土,说明自唐宋至明清时期,卫河便利的漕运,南方耀州窑瓷器、北方磁州窑、相州窑、西边当阳峪窑瓷器以及禹州钧瓷、巩县三彩器及其他物品源源不断的运到新乡,再通过新乡运到京城及全国各地,使新乡与北京天津的商贸交流日益频繁,新乡古城在卫河航运的穿梭中,成为了较早发展现代工商业的中原重镇。


      随着新乡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新乡老城已面目全非,不但地上建筑所剩无几,地下也基本没有了可发掘之处。想搞清历史上各时代城市布局、基本设施等非常困难。我们所能做的是尽量多的抢救出一些资料,为后人研究所用,也想从考古资料上找出新乡最早建城年代的证据。同时为大运河卫河文化带保护和建设工作提供实物佐证


    由于近几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大部分城墙和其它遗存保存不多了,叹息之余,文物工作者正在积极呼吁制定保护措施,最大程度上去保护尚存的老城遗迹。关帝庙商业文化街新建起一座新乡“老城印象”博物馆,尽可能多的选取最能代表新乡城市的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文物及古迹图片,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还原新乡老城历史风貌,让人们通过这些文化内涵,去认识古代新乡城市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这将大大提高新乡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含金量。提升中原文化城市群的知名度。 


    诚然,新乡老城与现代新乡城市相比,有点黯然失色,其格局与功能也无法与现在比拟。但是,对其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会给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宜的借鉴。有助于我们的城市与自然更加和谐相融。就像国家文物局张柏局长说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它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它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正在组织专业人才加强对新乡老城保护的理论研究,作为新乡老城核心的一些重点街区和一些濒危地段,正在积极进行抢救性保护并对前期的考古发掘成果进行整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唐·房玄龄.《晋书》.《卷一百十一·载记第十一·慕容暐》 [M].北京:中华书局,1974.2854.


    [2] 民国十二年《新乡县续志·城池志》[M].癸亥刊.42.


    [3] 乾隆十二年《新乡县志·城池志》[M].影印第四册,卷九


    [4] 《新乡历代名胜诗选》[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20.


    [5]原野.河南中部迤北发现的早期釉上多色彩绘陶瓷[J].文物,2006(2)61-73.


    [6] 乾隆十二年《新乡县志·城池·郭庭梧记》[M].影印第二册,卷九.


    [7] 乾隆十二年《新乡县志·名迹中》[M].影印第四册,卷二十.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xinxiang ancient city rising with the canal


    Li Huiping


    (Xinxiang cultural relics archaeology institute,Xinxiang 453000,China)


    Abstract:The xinxiang ancient city is the research object. On the basis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survey results and existing literature record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ise and prosperity and the traditional layout plan of the xinxiang ancient city nourished by the grand canal and the weihe river. To reveal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urban development since the city of xinxiang, to improve the urban research of xinxiang and the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of the national grand canal heritage.


    Keywords:xinxiang ancient city;weihe river;pattern and development;consciousness of protection


     


                                     


    作者简介:李慧萍(1986—),女,河南方城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文物考古及新乡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健康路61号  邮箱:xinxiangkaogu@qq.com
    ICP备案编号:豫ICP备20008657号-1 版权所有: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统计代码放置